二战前德国出售中国40万套装备:不收钱,却指名要我们这3样东西
澳门国际app 首页 澳门国际app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
  • 首页
  • 澳门国际app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二战前德国出售中国40万套装备:不收钱,却指名要我们这3样东西
    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2:29    点击次数:126

   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,淞沪战场再度燃起战火,张治中率领第九集团军进入上海地区。此时,蒋介石紧急调遣麾下两支精锐部队——配有德式装备的第八十七师和第八十八师火速驰援前线。

    在南京保卫战的惨烈进程中,多支完成德式装备整训的精锐部队展现出惊人战斗力,彰显了中华将士的英勇精神。彼时中德虽分属不同阵营,国民政府为何能获得德国军事支持?双方究竟通过何种渠道建立合作?让我们从二战前夜德国地缘战略的角度切入,解析这段鲜为人知的军事合作秘辛。

    这促成了国共两党的首次联手,苏联也以强大外援身份参与其中,北伐战役由此全面展开。在此期间,蒋介石因个人权力野心发动政变,清除左翼势力和共产党成员,同时彻底断绝了与苏联的往来。彼时中国正处于积贫积弱阶段,战争压力下不得不寻求外援。南京政府面对列强环伺的困境,这种严峻的国际形势反而推动了中德之间的互动,为双方合作创造了有利契机。

    二十世纪初叶的美利坚尚未跻身列强行列,全球话语权仍牢牢掌握在欧洲诸强手中。这个新兴国家在国际舞台行事时,仍需仰仗传统强国的眼色。面对英法两国对华军事援助的克制姿态,其他各国自然不敢越雷池半步。南京政府苦心经营的外交攻势犹如泥牛入海,最终仅剩德意志帝国的有限合作成为其战略棋盘上的关键支撑。

    一九二七年,经历一战的惨败后,德国犹如折翼雄鹰深陷泥潭。凡尔赛条约的枷锁将国防力量压缩至极限,国际地位一落千丈,整个社会笼罩在屈辱的阴云之下。蛰伏中的德意志民族暗流涌动,复仇的烈焰在废墟下悄然升腾。在这场艰难的重建之路上,柏林当局将目光投向远东,与中国的军事技术合作成为其突破国际封锁的重要棋局。

    根据英法等战胜国的规定,德国必须把正规军数量削减至十万规模,其余军事人员均需解除武装转至民用领域。同时相关军工体系必须彻底调整方向,停止武器装备的制造。面对庞大的军备体系转型难题,蒋介石此时伸出合作橄榄枝,恰好切中了德国的迫切需求。

    中德随即展开深度防务协作。德国派遣专业教官团队协助蒋氏整训部队,既防止本国退伍军人过多削弱国防力量,又能维持军事人才储备。德方同时向中方输出大批军工业产品,既通过武器贸易获取战略物资与经济收益,又维持国内军工厂产能运转,在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增加外汇收入。

    蒋介石在欧洲积极拓展人脉渠道,成功获取众多优质军备资源,有效强化了其政权掌控力。尽管德国因战败导致国际地位骤降,但老蒋巧妙利用对方困境,通过精准的谈判策略用较低成本换回高价值物资,其务实的外交斡旋能力可见一斑。

    这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让两国关系持续稳定,贸易往来得以长久维持。自1927年起,德国陆续派遣了数百名军事专家,向中方支援了四十万件军事装备,协助中国建立军工生产线,并促成与德方武器供应商的合作关系,使德国逐渐成为中方军备物资的核心来源国。

    【德国人需求的三样东西】

    德国高度重视同中国的战略合作,由于缺乏更优选择,他们必须通过实际行动证明诚意。德方接连派遣的军事顾问均为顶尖人才,首任负责人重构了军队指挥体系,第二任主官则改革了军官培训系统,有效提升了地面部队的作战协调能力,各类兵种在实战中的协同效率也得到显著增强。

    起到核心作用的是德方军事顾问团总指挥塞克特。这位曾在一战期间任职于德军参谋部的将领,主导了"十万国防军"的重组工作,在缩减军队规模、提升部队战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。

    这位德籍军事顾问塞克特展现出卓越的专业素养,凭借其严谨的军人作风,针对当时中国军队存在的制度性缺陷,逐项设计出系统性整改方案,为蒋介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,对中国军事体系的现代化革新产生了实质性影响。

    根据塞克特将军的军事改革方案,国民政府计划组建两种新型作战单位:60支采用全套德式装备的"标准师"和60支配备部分德式武器的"预备师"。然而受制于官僚系统的贪腐痼疾及国际政治压力,德国未能全面实施军售计划。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,南京政府实际完成整编的德械师仅有3个常备师及1支教导部队,此外财政部长孔祥熙还秘密维持着不受国防部管辖的特别缉私武装。

    一九三五年,德国军事顾问塞克特因病离职后,新任顾问法肯豪森开始协助南京当局强化军备建设。依靠德方技术支援,国军兵工部门先后仿制出中正式步枪、手提花机枪及八二毫米迫击炮等制式装备,并在战略要地筹建专业化军械厂,初步形成了基础军工体系。正当军需生产步入正轨之际,新的突发状况却打断了发展进程。

    上世纪三十年代,我国经济基础薄弱,本土流通的银元在国际贸易中缺乏认可。由于政府外汇储备紧缺,美元英镑等国际货币存量有限,加之黄金白银等战略金属储备不足,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,中德两国的武器装备贸易不得不采用以货易货的特殊结算方式,通过矿产原料与工业制品的直接交换来完成交易。

    军工领域不可或缺的三种关键材料是钨、锡、锑。虽然这些战略物资对武器装备制造至关重要,但德国的地质条件导致其本土几乎完全无法出产,超过九成供应必须依赖海外输入。1933年纳粹掌权后,随着军火产能的急速扩张,这些金属的消耗量呈指数级增长。然而英法等国通过严密的国际贸易管制体系,对德国实施资源禁运,使得其工业体系长期面临原材料短缺的困境。

    这些战略资源在我国储量丰富,湖南及岭南地区都有成熟的矿产开发。由于国内实际消耗量不大,我们很愿意通过出口工业原料来换取急需的武器装备。当时正积极备战的德意志急需囤积战略物资,而我国庞大的资源储备恰好能满足其多方面的需求。除有色金属外,我国盛产的粮食作物、棉麻织物等民生商品同样具有交易价值,这也成为柏林方面同意向南京政府提供军事援助的重要前提条件。

    随着时间推移,蒋氏政权对军备需求大幅增加。此时全球政治格局发生变动,加上英国实行贸易封锁导致物资运输效率降低,原本中德间以资源换装备的交易模式逐渐无法维持。在此情况下,南京政府最终选择直接使用银元和贵金属与德方展开贸易往来。

    【从德械师到苏械师】

   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,中德两国正式建立军事合作关系。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,德国已成为国民政府最重要的军事技术合作伙伴。按照初期规划,德方顾问团曾计划协助中国组建60个全德式装备师团。但由于国家财政吃紧且不愿承担过高成本,实际到1937年抗战前夕,全国仅完成30个"德式整编师"的改造工程。据统计,整个合作期间德方向中国输送的军事装备总量超过40万件套。

    抗战初期投入战场的德式装备主力部队伤亡极其惨重。从淞沪战役、南京保卫战到华北忻口会战、娘子关血战,这些部队在持续交火中几乎拼光。整编的30个主力师中有28支伤亡殆尽,仅有驻防战况相对平缓区域的两个师得以保留建制。

    由于战局影响,德国向东方战场运输武器变得极为困难。原本配备德式装备的部队在遭受重大损失后无法获得补给,士兵们被迫改用国产武器投入战斗。此时正值日本与德国缔结军事同盟,柏林方面出于履行盟约的需要,开始逐步减少对华军备支持,最终在1938年夏季完全终止合作并撤回所有驻华人员。曾经显赫一时的德式装备部队就此彻底退出了战争舞台。

    随着德军撤离中国战场,抗日战线依然面临严峻挑战。前线部队急需更新武器装备补给,此时国民政府领导人急需寻找新的战略合作伙伴。苏联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量,决定通过军事援助方式支持中国抗日力量——莫斯科方面希望借助中国战场牵制日军主力,避免其北进威胁苏联远东地区。经过多轮磋商,中苏两国正式签署军事合作协议。在原有德式装备师、美式装备师基础上,中国军队序列中又增加了配备苏制武器的作战单位。

    苏联方面开出的合作条件与德国完全一致,仅要求国民政府提供农产品及金属矿藏资源。在中断经贸往来十年后,中苏两国政府重新签署了物资交换协议。

    出于战略考量,苏联方面展现出合作的诚意,不仅援助了大量坦克、战机等重型装备,还计划用苏式武器重新整编二十个陆军师团,以填补原有德械部队覆灭后的战力真空。这种基于互利原则的军事合作,最终实现了两国在特殊时期的战略互补,各取所需的交易模式最终达成了双方认可的结果。

    关于苏联援华装备部队的整编问题,中苏双方产生分歧。莫斯科主张依照苏式军制统一整编,要求将重武器直接配属到新成立的作战单位。但蒋氏当局暗中将火炮从原有计划中剥离,单独组建直属炮兵部队,陆续成立了十余个独立炮兵团,未按先前协议将装备移交苏械部队使用。

    得益于中苏两国接壤的地理优势,苏联的军事物资通过陆路快速运抵。首批抵达的苏式武器迅速配备给四个整编师,其中第200师更是中国首个机械化师单位。此后苏方持续提供装备支持,累计帮助国民政府打造了十八个整编师的现代化武装力量,有效完成了战略部署计划。

    苏联援助的机械化部队未重蹈德械师前辈们的覆辙,未被投入绞肉机般的战场拼光。至1941年前后,仍有15支成建制部队活跃于各战区。但随着苏日签署互不侵犯协定,两国关系急转直下,来自莫斯科的武器供应彻底中断。这支曾显赫一时的武装力量,最终也如流星般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
    【所有援助都有代价】

    德国停止对华军事支持后,英国曾短暂向我国输送过战备物资,但受日本施压很快切断了支援渠道。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事开启,伦敦方面才重启对重庆政府的军火运输线。

    二战结束后,曾经的"日不落帝国"已无力维持远东地区的军事部署。随着苏制武器供应全面中断,国民政府将战略物资补给转向美国,其军队由此开启了全面换装美式装备的进程。

    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,美国对中国的实际援助并未达到预期水平,这背后存在多重制约因素。陆路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的中断,迫使援华物资只能依赖艰险的"驼峰航线",其有限的运载能力严重制约了补给总量。与此同时,美国战略重心明显偏向欧洲战场,超过八成的军备物资优先配发给英苏等盟国,亚洲战区在资源分配中处于次要地位。

    客观来看,当时的美国确实实力雄厚。在解放战争期间,其向蒋介石政权提供了整整22个军、64个师的全套武器装备,使国民党部队的作战能力显著增强。然而这位政治领袖未能回应美方的战略期待,将优势局面彻底葬送,最终败退至台湾岛,在政治失意中结束余生。

    北伐时期起,中国开始大量引入海外军事支持,合作对象频繁更替,法、比、意等国也有短暂参与。但德、苏、美三国提供的装备和训练最为系统和全面。这些国家积极援华的背后,究竟有着怎样的战略考量呢?

    德国的盘算不难看透,他们就是冲着做买卖来的。中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工业原料正是德国急需的,还能趁机高价抛售武器装备大赚特赚,这种两头占便宜的事当然乐意干。随着德苏关系恶化,中国提供的战略物资在德国进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,自然对双方贸易越发重视。不过后来柏林和东京结成轴心同盟,逐步切断了对华军援渠道,那些德制武器也就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
    苏联的决策动机较为复杂。从战略层面看,他们既希望中方在东亚拖住日军以保障远东权益,又因欧陆战场承受德国猛烈攻势,导致大量工业区沦陷及资源供应紧张,此时中国的地理优势恰好能为苏方提供急需的战略物资,双方由此形成利益互补的协作关系。

    华盛顿当局并未直接索取南京政府的权益,但其战略意图更为隐蔽阴险。美方推行的《租借法案》表面上为遭受轴心国侵略的各国输送武器装备,实则是将这些国家推作对抗前线的主力军。当交战各方在持久对抗中耗尽国力时,美方再以救世主姿态介入,通过经济捆绑与军事渗透,进而实现对这些国家内政外交的全面操控。

    国际交往格局始终处于动态调整中,国家间敌友关系的界定会随全球局势演变不断变化,唯有切实利益才是维持外交关系的根本准则。

    历史永远铭记那些曾向我们伸出援手的国家,但我们必须认清国际交往的本质规律。当今世界仍遵循着丛林法则,利益往来才是国际关系的常态。唯有当自身足够强大时,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真正的话语权和应有的尊重。



    上一篇:兴欣新材3月25日获融资买入531.61万元,融资余额3236.94万元
    下一篇:5.5万人相聚厦门集美,一边city walk一边看摄影展